01
抽动症是什么病?
答
抽动症又叫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常见神经精神疾病,以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无节奏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为特征。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运动性抽动,也有发声性抽动,可以单个症状起病,也可多个症状联合起病,常见症状如:眨眼、张口、吸鼻子、挤眉弄眼、甩头、仰头、吸肚子、清嗓子、怪叫、发怪音、说脏话或咒骂等,可伴有异常的感觉,比如脖子酸、肢体不适、咽部异物感等,但无感染或累及脏器的器质性病变证据。
除此之外,部分抽动障碍的孩子还会合并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冲动、强迫症、睡眠障碍等症状。所有抽动症状均出现在白天清醒时期,在紧张、焦虑、或专注时明显增多,身心放松时减少,熟睡后全部消失。
02
抽动症是怎么来的?
答
抽动障碍最早18世纪初期由法国医生Jean-Marc Gaspard Itard首次报道了这个疾病,后来18世纪晚期被命名为 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简称Tourette 综合征,TS),20世纪80年代儿科医生首次将TS概念引入我国。
在我国的文学和临床实践中,TS被翻译成为抽动秽语综合症,但仅代表目前DSM-5诊断标准中抽动障碍的最严重类型,临床中有更多的孩子出现不自主抽动而无模仿语言和污秽的语言,同时也避免儿童因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诊断遭受歧视,故抽动障碍已经逐渐代替抽动秽语综合症。
近年来,通过公共教育、网络宣传,已大大提高了公众对抽动障碍的认识,对抽动障碍患者的关爱,我国抽动障碍协作组提出,自2020年起每年的10月30日定为抽动障碍关爱日。
03
患抽动症的孩子多么?
答
抽动障碍在全球均普遍流行,在所有种族、民族和人口中都很常见,轻度的抽动影响多达20%的学龄儿童。在我国儿童中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流行病调查发现,每100个孩子里就有6个短暂的抽动障碍,2个慢性的抽动障碍,0.3个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
目前我国14亿人口中有20%以上的人群处于0-18岁年龄段,因此据估计,中国有大约1000多万儿童和青少年患有轻度的抽动障碍,约100万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抽动秽语综合症。
04
抽动症怎么治疗?
答
抽动障碍的治疗一般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一样。
如果抽动不影响日常生活或学校活动,对于轻度的抽动障碍患者可以先医学宣教和心理支持,适当给予观察,并定期随访。
对于中重度的抽动障碍患者治疗可以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医学教育、心理支持、家长管理培训、学校教育支持、认知行为治疗等),行为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药物治疗方面,当前我国抽动障碍诊疗专家共识推荐的一线药物:盐酸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透皮贴片、菖麻熄风片(中成药)、九味熄风颗粒(中成药)。二线药物:氟哌啶醇、利培酮、托吡酯。药物治疗一般小剂量起步,循序渐进,分多个阶段进行,每一步都要仔细评估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方案调整的必要性,整个疗程通常需要1-2年,如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应持续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以前最大剂量的1/2-2/3;维持治疗后,如症状得到控制,可逐步停药,停药期应循序渐进,至少1-3个月。
05
抽动症能治好吗?
答
抽动障碍整体治疗效果是良好的,多数的抽动障碍患者在青春期或成年期会缓解,抽动障碍儿童长大后可以像健康的成年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仅有20%左右的抽动障碍患者的抽动会延续到终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职业生涯。
作者:神经内科 王四美/主治医师
校审:陈育才/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