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儿童医院,欢迎您到来! 供应商平台

关注我们的微官网

关注我们互联网医院

 
— 科普教育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
儿童支原体肺炎发进入高发季,患儿年龄越小,混合感染的风险越大
发布日期:2023-11-08发布人: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病原接踵而至,特别是近期正在流行的肺炎支原体,到底是微生物还是病毒?很多家长对它还相当陌生。由于它或可引起肺实变、大叶性肺炎等情况,那今天就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如何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如何治疗和采取何种预防措施。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期讲解,能够更科学的去面对和“迎战”肺炎支原体的感染。


Part.1 / 肺炎支原体概述

一、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常见病原微生物;直径约2-5um,缺乏细胞壁结构,是一种兼性厌氧、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原核致病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占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故肺炎支原体肺炎受到广泛关注。 


二、肺炎支原体的流行病学

传染源: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是传染源,肺炎支原体传染性强,潜伏期较长(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因此,特定人群的感染时间可长达数周。

传播途径:感染主要通过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实现人际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约80%会出现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还可能发生粪-口传播和空气气溶胶传播,以及通过接触带有支原体病原体的衣服、浴巾等物品的间接接触而传播,但是此种传播途径传染的概率较低。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学龄儿童,近年来发现发病的年龄有变小趋势,在医院呼吸科门诊期间甚至遇到多名同班同学在呼吸科诊区“聚会”的情况。

肺炎支原体可持续散发或不定期流行,四季均可发病,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南方地区夏秋季节高发。每隔 3~ 8 年可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持续 1 ~ 2 年,肺炎支原体也可在社区大群体中引起地方性流行。


Part.2 /如何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

一、临床表现

轻症:多数情况下,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咳嗽、发热、咽痛等感冒症状。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上呼吸疾病的发生率可能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20倍。

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可伴有畏寒、寒战,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婴幼儿以喘息为主要表现多见。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因此许多患者早期只能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肺炎,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肺内并发症:重症患者还会出现肺内和肺外并发症, 当出现塑形性支气管炎、中等至大量胸腔积液、大面积肺实变和坏死、肺栓塞等时,患儿可出现气促或呼吸困难。

肺外表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除肺部表现外,还可累及皮肤,神经,心脏,风湿和血液系统等。


二、辅助实验室检查

1、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 

① 单份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160;病程中双份血清 肺炎支原体 抗体滴度上升 4 倍及以上。

② 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测定: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一般在感染后4~5天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阳性提示 MP 感染,阴性则不能完全排除 MP 感染,适合门急诊患儿快速筛查。

需要关注的是: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机体产生的抗体量较少,故感染早期检测抗体滴度其结果可能为阴性(假阴性);而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恢复期,其抗体可以较高的滴度水平在人体内存在 1~3个月甚至更久。

此外,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无终身免疫,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再次感染,其抗体在体内消失的时间就更长了。 

因此检测的结果要充分考虑患儿的临床实际情况。

2、核酸扩增诊断技术

包括DNA和RNA检测,不受年龄、产生抗体的能力、病程早晚及用药等因素的影响,在MP感染早期的检出率最高,有相应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DNA 或 肺炎支原体-RNA阳性,可考虑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

 3、一般其他检测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后期可轻度升高。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患儿多于发热3 d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占比、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 LDH)、D-二聚体、血清铁蛋白以及某些细胞因子不同程度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是过强免疫炎症反应的标志。一些SMPP患儿可有白蛋白降低。SMPP患儿中性粒细胞占比和CRP明显升高也可能与细菌混合感染有关,值得注意的事,患儿年龄越小,混合感染的风险越大,因此面对小年龄的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性粒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需充分考虑存在混合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积极抗感染治疗。


Part.3 /肺炎支原体肺炎怎么治疗?

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没有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对于作用于细胞壁起作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治疗是无效果的。目前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但由于大环内酯类耐药、过强的炎症反应和混合感染等因素,临床上经常遇到肺炎支原体肺炎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红霉素等)正规治疗7 d及以上,临床征象加重、仍持续发热、肺部影像学加重者,我们称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鉴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不同临床表现,临床上的治疗方案也需要个体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1. 轻症不需住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检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等,注意重症和危重症识别。

2. 充分休息和能量摄入,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

3. 结合病情给以适当氧疗。

4. 正确服用退热药,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5. 干咳明显影响休息者,可酌情应用镇咳药物。

6. 祛痰药物包括口服和雾化药物,也可辅助机械排痰、叩击排痰等物理疗法。


(二)抗感染治疗

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治疗,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

2.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等,因可能使牙齿发黄或牙釉质发育不良等不良反应,推荐应用于 8岁以上患儿,对于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使用时需充分权衡利弊,如果为难治或耐药性支原体肺炎,为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减少肺炎并发症和后遗症,在征得家长知情同意后尽早使用。

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是治疗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替代抗感染药物,由于对幼年动物的研究数据显示,服用药物的动物出现了不可逆的关节病变及软骨组织损伤,因此18岁以下儿童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但是临床试验并未在儿童中发现类似损伤,提示短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相对安全。因此对于常规治疗无效,已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的患儿,在征得家长知情同意后尽早使用。


(三)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引起的过强炎症反应,是引起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机制之一,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性因子分泌,能够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对急性起病、发展迅速且病情严重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尤其是重症或难治性肺炎可考虑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


(四)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

支气管镜的治疗主要是局部灌洗,通畅气道,怀疑有粘液栓堵塞的重症患儿应尽快进行。


(五)抗凝治疗

对于出现高凝倾向(D-二聚体明显升高)需要尽早使用肝素抗凝。如果出现肺栓塞,需要通过心导管取栓治疗,后续联合华法林持续抗凝。


(六)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G(IVIG)治疗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重症皮肤黏膜损害、血液系统表现等严重肺外并发症,混合腺病毒感染的重症MPP或存在超强免疫炎症反应,肺内损伤严重等推荐使用。



Part.4 / 肺炎支原体肺炎会有后遗症吗?

肺炎支原体肺炎总体预后良好, 但少部分患儿会有后遗症,包括:闭塞性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不张、机化性肺炎等,更常见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因此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恢复期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定期随访,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Part.5 /怎么预防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与其他的呼吸道病原一样,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预防感染的方法也是相通的。 

1. 控制传染源

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是传染源,肺炎支原体传染性强,潜伏期较长(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因此当家人或周围的其他人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尽量与儿童保持一定的距离。

2. 切断传播途径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和密闭空间内的气溶胶传播,故需做好通风和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等。

3. 保护易感人群

儿童是肺炎支原体的易感人群,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感染之后不会永久免疫,还有再次感染的可能。可以从保持充足睡眠、营养均衡、适当锻炼等良好生活习惯入手,增加儿童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简单来说: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需要少聚集、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同时也要注意居家清洁与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另外,以下指标提示有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的风险,家长们要尤其注意:(1)治疗后72小时持续高热不退;(2)存在感染中毒症状;(3)病情和影像学进展迅速,多肺叶浸润;(4)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出现的时间越早,病情越重;(5)治疗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难以缓解或进展;(6)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哮喘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7)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延迟。


撰稿:呼吸科主治医师 方永双

审核:呼吸科主任 董晓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