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丹专家汇聚上海市儿童医院
共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新路径
2025年10月15日至17日,“中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创新国际论坛”在上海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丹麦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儿童医院与上海市西部儿科医疗联合体联合承办,吸引了中丹两国近三百名心理学专家、医务工作者及教育界代表参与,围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与家庭支持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陈津津、上海市西部儿科医疗联合体办公室主任王淼以及丹麦方代表Lili Yuan(袁丽丽)分别致辞。各方一致认为,面对全球日益突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强国际合作、融合人本关怀与神经科学视角,是推动心理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主题演讲环节,丹麦专家Mads Dahlgaard强调了治疗关系在心理疗愈中的核心作用,指出治疗联盟、共情与回应性对疗效的贡献远超技术本身,并呼吁从“反应性治疗”转向“预防性关怀”。我国郑毅教授则基于数据指出,中国6-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达17.5%,建议构建“家—校—医—社”协同服务体系,并引入数字疗法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服务链条。


赵旭东教授从系统式思维出发,强调家庭与社会系统在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关键地位。丹麦专家Susan Hart则从神经情感发展角度,阐述了儿童通过“共调节”发展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并介绍了多项心理支持项目的实践成果。


专题研讨环节聚焦神经多样性、学习困难、躯体症状障碍等热点议题。丹麦专家Kirsten Callesen分享了神经多样性儿童的识别与支持策略,蔡丹教授提出了数学学习困难的家校医协同干预模式,朱大倩主任则呼吁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身心同治诊疗体系。


论坛还设置了两场圆桌讨论,中丹专家围绕“家庭情绪支持”“神经情感发展在学校与社区中的应用”等主题展开跨界对话,一致认为应打破学科与机构壁垒,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全人关怀网络。
10月17日,论坛举行闭门会议与闭幕晚宴,双方在科研合作、人员培训、项目推广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标志着中丹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合作迈向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
本次论坛以“理解”为桥,以“连接”为舟,推动了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系统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上海市儿童医院将继续携手国内外伙伴,共同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