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重症医学 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对儿童危重病救治居国内领先地位。我院危重病急救医学起步于1982年,是当年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儿急救与培训”资助项目的四家组长单位之一,在全国和上海市率先成立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了大批危重病儿童,代表了我国儿童ICU建立初期取得的成就,为国内儿童危重病专业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ICU由上海市卫生局命名为上海市儿童急救中心;2003年列入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同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儿科危重病研究所;2008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 目前重症医学科已发展为集危重病救治、研究和危重病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儿童急救中心。中心拥有国内、国际先进的抢救设备,2007年列入上海市急诊“新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后,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增强。收治病种已由单纯儿内科危重疾病发展为小儿内、外各科危重病和严重创伤等集中救治的中心,危重病抢救成功率已由成立初期的84%提高至95%以上。造就了一支精于儿童危重病医学的专业队伍,并为全国和上海市培训了大批儿童危重病医学人才。 近年来,重症医学科在新技术、科研、教学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在上海市率先开展儿童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国内率先研究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儿肾上腺功能研究。中心与欧美著名大学医院和国际组织有经常性联系,包括奥地利Innsbruck大学儿童医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德国慕尼黑大学儿童医院、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国际儿科医师教育组织(IPOKRaTES )等。承担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培养工作,也是上海市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基地。 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团队负责人:曾凡一研究员 建设历程: 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卫生部于1995年12月批准建立的。根据重点实验室立项可行性论证时专家委员会的意见,经学术委员会审定,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胚胎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若干有意义的基因在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及遗传调控,并开展转基因动物的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人类遗传病的防治和胚胎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曾溢滔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王一飞教授。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28名,实验室面积近1万平方米,并在上海松江区拥有一座占地200亩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大动物试验场。 由于过去15年间的出色工作,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卫生部组织的多次实验室评估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7年更是在50家重点实验室中名列榜首,2010年底成功获得了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的项目资助,成为发展我国医学科技与卫生事业的重要基地。 特色与优势: 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型实验室,以建立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遗传病防治、干细胞研究和胚胎工程的创新技术平台为主要目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活动: · 遗传病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研究 · 干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学特征 · 体细胞克隆和胚胎发育 近五年来,本重点实验室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的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34项,科研总经费4488.47万元; 2)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3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 3)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4)上述领域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三等奖1项; 5)“研究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的成果被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与中科院动物所合作共同完成的“首次利用iPS细胞得到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小鼠”的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9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同时还被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美国《时代》周刊将该成果评为2009年医学十大突破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 6)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优秀学者,包括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上海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浦江人才、1名上海曙光人才、1名首届第三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发展的方向: 重点实验室将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的支持下,针对常见和严重的出生缺陷及遗传性疾病,建立和发展适合于国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干预的综合技术体系;深入开展遗传性疾病的表观遗传学和新型iPS细胞治疗遗传病的研究。期望通过五年的研究,初步形成对重大遗传性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和干预的规范性方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达到降低婴儿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目的,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提升我国防治遗传性疾病的技术和研究水平,为提高我国人口出生质量作出贡献。 |